激流勇進創偉業,加快轉變促先行。近幾年,永城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獨特優勢,始終扭住發展不放松,圍繞“又快又好”精心做文章。堅持高點站位、搶抓機遇、先行先試、砥礪奮進,不斷加大發展方式轉變力度,發展中加快轉變,轉變中加快發展,已探索出“經濟發展不單純求大、求全、求多、求快,更注重求高、求強、求精、求好”的科學發展新路子,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新輝煌。我市連續兩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入圍中部百強縣(市)前****,居全省縣域經濟第八位。
經濟增長 不單純求“大 ” 更求“高”
“發展,要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遠與近的關系,要統籌、協調、可持續,不能顧此失彼、竭澤而漁。經濟增長,不單純在‘量’上求大,更要在‘質’上求高。”
永城市委、市政府的這一指導思想,完全印證于發展實踐中。
發展看項目。河南神火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產能達52萬噸,其中200KA預焙電解槽116臺,350KA大型預焙陽極電解槽230臺,屬亞洲****,全球****,技術含量世界****。“十一五”末,該公司總資產、銷售收入“雙超80億”。“重頭”項目,永城多的是。2010年,僅產業集聚區入駐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6個,其中3億元以上15個,上市企業3個,外向型企業4個。項目不僅大,且都是“高”字號,高起點、******、高****、高附加值、高利潤、高效益。
“高”:“點石成金”,向高端發展。科源公司一位負責人說,一噸未經洗選的普通原煤市場價300元,經洗選后的優質煤,每噸價格1100多元。一噸電解鋁鋁錠價格1.5萬元,經提煉加工成高純鋁價格4萬元,再經熱軋、冷軋、箔軋后,加工成電子箔、化成箔價格高達32萬元!
“高”:“吃干榨凈”,變廢為寶。沒見過的可能不會相信,可事實就是如此。我市煤礦,除了達標排放的空氣,不產生任何廢物。劣質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都是發電的燃料。所用的水,則是經過處理的礦井涌水。產生的灰渣,用來生產水泥、制磚,或回填塌陷區,復墾造田。我市境內5家電廠,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均可利用煤矸石、煤泥等劣質煤種發電,不僅凈化了環境,產生的爐灰又是生產水泥、制磚的環保優質原料。電廠的余熱,還用于城市供暖……
這只是該市轉變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4億元,增長11.6%,實現利潤58.6億元,增長16.2%,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4.6%。財政收入53.8億元,居全省****位。
一座活力四射的能源之都正向蒸蒸日上的現代化工業城邁進。被評為“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中國較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
產業培育 不單純求“全” 更求“強”
永城市是全國****的“中國面粉城”,但面粉的下游產品卻是弱項。為此,該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搞好面粉深加工,實現“面粉產業向食品產業”轉變。目前,已發展食品加工企業30多家,研發生產營養掛面、多維富硒營養粉、金晶玉米粉和復合酶系列等20多種食品新產品。
面粉產業催生食品產業,“面粉城向食品城”轉變,這是永城市產業培育不單純求“全”,更注重“強”的具體體現。
做強主導產業。立足現有工業基礎,圍繞豐富的煤炭資源,依托永煤、神火兩大企業集團,拉長煤―電、煤―電―鋁―鋁制品加工、煤―煤化工―精細加工、煤―電―建材四大產業鏈,做優做強四大戰略支撐產業。
做強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干法粉煤灰水泥、矸石水泥和加氣混凝土磚、矸石空心磚、粉煤灰空心磚等新型墻體材料,培育陶瓷、皮革、鑄造、鎳鐵合金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
做強產業轉移。加強與央企、國內外500強企業對接,引進一批產業轉移,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2010年,招商到位資金35億元,其中利用省外資金24億元、境外資金1000萬元,新建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2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22個。
做強現代農業。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2010年該市糧食總產22.6億斤。優化種植結構,推進蔬菜等特色高效農業,如無公害蔬菜畝收入2―3萬元,菜農人均收入1萬多元。
做強旅游業。著力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把芒碭山漢文化旅游景區打造成國家5A級旅游區,把淮海戰役陳官莊烈士陵園建成******紅色旅游區,把沉陷區治理工程建成生態旅游區……
要素投入 不單純求“多”,更求“精”
“要素投入不對頭,是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從根本上轉變的重要原因。”城關鎮黨委書記陳殿鋒說。鄉鎮領導要素投入意識也很強。
茴村鎮是全國五大皮毛市場之一,幾年前全鄉皮革加工廠20多家,年皮毛交易量100多萬張。皮革加工業為當地增加較大收入,但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按照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要求,該鄉經歷了一番壯士割腕般的陣痛,將所有皮革廠全部關停。為使這一傳統產業健康發展,他們積極協調環保部門解決排污問題,引進先進設備,實施集中生產、集中治污。現在,已建成皮革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0家,各項排污指標均符合國家規定標準。廠區排出的污水,經處理后變成清水,不但無污染,還可以養魚。廠院內,綠樹成蔭花似錦;廠院外,田園莊稼長勢旺。“工廠噪聲小,排污全達標,魚在水中游,人在田間笑。”當地居民編成順口溜稱贊。
優化要素投入的環保企業,數不勝數。近年來,永城市委、市政府對要素投入一直強調,不能單純求“多”,更要注重求“優”求“精”。始終堅持抓好關鍵: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實現投資從擴大規模為主向優化結構為主轉變,從注重速度為主向提高效益為主轉變,從政府帶動為主向啟動民間投資為主轉變。
加快構建現代工業體系。做精做強支撐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進培育******產業,努力構建集約化、集聚化、清潔化、可持續的現代工業體系。
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按照“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節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總體要求,打造全省****的產業集聚區。
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培育一批技術先進、業主集中、管理規范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的主導力量,同時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增強發展活力。
著力提******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基本農田整治、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打造糧食生產核心示范區,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
實施“旅游名市,文化興市”戰略。充分挖掘永城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旅游設施建設,打造芒碭山、陳官莊、生態湖三大旅游支點,努力擴大永城的知名度。
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切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推進社會和諧穩定。
發展目標 不單純求“快”,更求“好”
“經濟增長更求高,產業培育更求強,要素投入更求精。”這一科學發展方式,已被稱為“高+強+精=好”的“永城現象”。
好一個“永城現象”:“好”字為重,好中見快,快中見好,又好又快。“發展的好與快,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意。發展好,快才有意義;發展快,好才能體現。要堅持好與快的統一,速和效的統一。發展,不但要快,而且更要注重好,力爭永城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率先崛起。”永城市委、市政府經常強調這樣一種發展理念。
理念一好天地寬。好理念伴隨著“永城現象”,****永城經濟揚帆遠航唱大風,一路唱響“好”字歌:
持續思路好。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民生為根本,以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百強晉位,富民強市”目標,著力打造漢興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態之市“四張名片”,實施“農業穩市、工業強市、旅游活市、生態名市、科教興市”發展戰略,努力建設集聚帶動作用強的中心城市和富裕文明平安生態幸福新永城。
結構調整好。優化產業結構,穩定一產,調優二產,做強三產。該市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被評為“中國特色農業十佳市”、“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中國較具投資價值縣”。
生態環境好。大力開展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榮獲“中國較佳生態宜居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
民生改善好。2010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8150個,發放“五大保險金”2.12億元、城鄉低保金 5817萬元、五保供養金1458.6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能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生得到較大改善。榮獲“全國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幸福感城市”。
文化旅游好。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資源,完善服務設施建設,文化產業方興未艾,旅游景區魅力無窮。被評為“中國較具特色旅游城市”。
科技創新好。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被評為“全國科普示范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市”。
戰鼓雷雷,群情振奮;號角聲聲,新潮涌動。永城市正張開雙臂擁抱發展的春天,迎接明天的更加燦爛。扮靚橋頭堡,爭輝大中原。